深圳市政府于2月23日宣布将发布人形机器人专项政策,通过“揭榜挂帅”机制精准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应用场景开放及产业化能力建设。此次政策明确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为行业注入强心剂。
一、应用场景加速落地,商业化路径明晰
深圳提出“应开尽开”原则,计划至2025年再开放100个应用场景,覆盖市政环卫、应急救援、医疗康养等政府及国企侧领域,以及企业侧的技术研发、质量检测、物流搬运等场景。这一举措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规模化落地的试验场。
当前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场景适配性不足。深圳首次以地方政府口径明确细分场景需求,将加速供需匹配,推动产品迭代。例如,市政环卫场景需解决复杂环境感知与多任务调度能力;医疗康养领域则依赖高精度操作与人机交互技术。
政策还鼓励产学研用联合体协同攻关,通过开放场景数据反哺技术研发。这种“场景驱动技术”的模式,或将成为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路径,缩短商业化周期。
二、技术攻坚与产业生态双向突破
深圳明确将重点突破精密减速器、关节电机、力传感器等硬件核心部件。这些技术长期依赖进口,国产化突破将直接降低制造成本,提升供应链安全性。例如,电子皮肤与灵巧手的研发进展将决定人形机器人抓取精度与场景适应性。
百亿产业基金的设立将撬动社会资本,覆盖从软件算法到具身智能的全链条。初创企业可借助基金支持攻克技术瓶颈,而龙头制造企业则可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形成“技术突破—量产降本—场景扩展”的良性循环。
此外,政策提出构建专用数据集,推动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融合。这一布局将加速多模态感知、自主决策等能力提升,使机器人从“单一任务执行”向“通用智能体”进化,进一步拓宽应用边界。